12
2019
08
【编者按】
中南海连着最基层,人民领袖和人民群众心贴心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基层干部群众回信。从脱贫攻坚,到志愿服务;从大学校园,到民营企业;从祖国边疆,到创新一线……一封封回信,饱含深情、字字暖心、催人奋进,体现着心心相印的人民情怀,蕴含着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,表达着对奋进新时代的殷切希望。
人民日报推出“牢记嘱托 奔跑追梦——收到总书记回信之后”系列报道,与您一起见证发展变化、感悟初心使命。今天刊发第九篇《西藏隆子县玉麦乡: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》。
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玉麦乡,一度是一家三口撑起的“三人乡”,如今仍然是我国人口最少、人均面积最大的乡。
“家是玉麦,国是中国,放牧守边是职责”,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卓嘎、央宗姐妹回信中称赞“你们这些话说得真好”,这质朴的话语,迅速从喜马拉雅山南麓传遍全国。
早上从拉萨出发,驱车沿雅鲁藏布江向东,再向南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果木拉山和日拉山,颠簸10个多小时。傍晚,从临崖山路俯瞰,青山环绕的小河谷地带便是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。白云映照之下,村口那面漆在石头上的国旗格外鲜艳。
“这一年多,玉麦的变化最大。”望着一排排新居和正在建设的工地,刚刚放牧回来的卓嘎、央宗姐妹开心地说。“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关怀,看好守好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,把玉麦建成幸福、美丽的小康乡!”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28日的回信,58岁的卓嘎、56岁的央宗,脸上满是信心和自豪。
申请前来落户守边的多起来
玉麦乡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,平均海拔3600多米。过去因为交通闭塞、条件艰苦、生活孤寂,不少居民陆续搬离,人口最少时,只有老乡长桑杰曲巴带着女儿卓嘎、央宗姐妹一家三口坚守这里。
“不能因为玉麦穷就离开,这是国家的土地,我们得守着。只有人在,家才能看好。”卓嘎、央宗姐妹记住了阿爸的话,放牧巡边一干就是几十年。
1996年,两户人家回迁,玉麦的人气渐渐增加,到2016年全乡已有9户32人。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,卓嘎、央宗姐妹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,表达为国守边的决心,汇报家乡的发展变化。
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勉励,让卓嘎、央宗等所有玉麦人增添了守边固边的信心和动力。
“玉麦又增加了47户,现在有56户197人了,申请前来落户守边的居民越来越多。”人气旺了,玉麦乡党支部书记达娃也更忙碌了。
崭新的轻钢龙骨装配式楼房,藏历新年之前就已建好。老居民都入住了,新居民也大都搬了进来。
这些新玉麦人,来自附近的乡镇。“比以前的土房子好多了,又保暖又防潮。”搬来不久的仓决曲珍对新家很满意,她的丈夫这天到山南市看车去了,打算贷款买辆卡车搞运输。
玉麦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,2018年人均年收入达到6万多元,同比增长了11.1%。有了人气,商店、餐馆、家庭旅馆、甜茶馆也越开越多,竹器、鸡血藤手镯等手工艺品经常卖断货。
“别看玉麦人不多,在外上学的孩子可不少,如今有5名在校大学生呢。”达娃的语气中透着自豪。